当德国斯图加特会展中心的聚光灯打在珈云新材的展台上时,欧洲客户们发现,这家中国企业带来的不仅是厚度不足1厘米却能抵御1300℃高温的陶纤气凝胶样品,更是一套从热力学模拟到定制化封装的完整解决方案。2025年初,珈云新材海外订单已排至2028年,营收占比突破30%,这份成绩单背后,是技术创新与市场开拓的深度共振。
一、技术突破: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“纳米革命”
在珈云新材的实验室里,技术团队曾为陶瓷纤维与纳米多孔结构的结合方案连续奋战三个月。这场“纳米级手术”最终催生出全球首款耐1000℃长时工作、短时耐受1300℃的AJ1025气凝胶隔热片,其厚度仅为传统600℃产品的三分之二,成本反而更低。这一突破源自沈晓冬教授团队20年的技术积淀——他们攻克了氧化硅气凝胶网络结构调控与低成本制备关键技术,使中国在气凝胶领域实现从“跟跑”到“领跑”的跨越。
生产线上,全自动超临界干燥系统正以99%的溶剂回收率高效运转。这套自主研发的装备不仅将年产能力提升至2.4万立方米,更通过工艺优化使产品一致性达到军工级标准。正如技术总监滕凯明所言:“气凝胶的孔洞比头发丝细1000倍,我们的任务是把纳米级的精准控制转化为产业级的稳定输出。”
二、市场开拓:嵌入式服务与标准先行的双轮驱动
海外市场的突破始于对“游戏规则”的重构。珈云新材在进军欧洲时,耗时半年调整材料配方以同时满足欧盟REACH环保认证与UL防火标准。这种“标准先行”策略在德国电池展上大放异彩——瑞典某储能企业当场签下液冷电池系统定制订单,合作周期直达2028年。
更深层的竞争力在于“嵌入式服务”。中东某石化项目中,珈云团队驻场三个月,最终开发的耐1300℃气凝胶不仅解决管道防护难题,更将保温层厚度缩减40%,直接为客户节省15%的施工成本。而在东南亚,针对湿热气候开发的疏水型气凝胶通过与当地经销商共建实验室,成功打入新加坡数据中心市场。
三、技术市场共振:从单一产品到生态构建
这种“技术-市场”的正向循环催生了惊人的乘数效应。国内新能源头部企业的认证刚完成,便带动订单增长300%;德国杜塞尔多夫技术服务中心的48小时响应机制,让法国风电企业将气凝胶植入叶片模具工艺,实现单机减重1.2吨。
2025年,珈云新材的产线正为三个方向全力运转:动力电池隔热材料占产能40%,储能系统与海外石化项目各占30%。这种多元化布局使其摆脱单一依赖,正如CEO所言:“市场反馈倒逼我们加速多领域应用,现在每项技术突破都能在多个赛道变现。”
四、未来征程:材料强国的“纳米担当”
登上央视《栋梁之材》纪录片的珈云新材,如今已不仅是材料供应商。其布局的4项核心发明专利海外同族申请覆盖欧美日韩,为北美车企20亿元订单筑牢知识产权屏障。在沈晓冬看来,气凝胶的未来是“让纳米技术成为减碳利器”——建筑领域节能8%-10%、工业管道降低50%线损的数据,正推动其向全球碳中和技术方案商转型。
从徐州空港经济开发区的生产线到深圳热管理博览会的展台,珈云新材的轨迹印证了一个硬道理:当企业用技术凿穿市场壁垒,用服务溶解文化隔阂时,“中国制造”便能升维为“中国方案”。正如中东客户邮件中所写:“珈云的气凝胶不仅隔绝了高温,更消除了我们对‘中国创新’的距离感。”
——行业荣誉申报中——
资讯平台 共享交流
题材自律 守信有责
【投稿】
chsima@163.com
jl36797420(微信号)